1. 首页 > 手游快讯

初学者必读 新手必读
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5-03-21
摘要:嘿,你是不是觉得历史课本上那些战争和条约的名字都挺唬人的?什么“常州之战”“澶渊之盟”,听着就让人头大对吧?别慌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两个词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。先,初学者必读 新手必读

 

先搞懂背景:宋辽为啥掐架?

咱们得从宋朝和辽国的关系说起。简单来说,这俩邻居互相看不顺眼很久了。宋朝觉得辽国是“蛮夷”,辽国觉得宋朝“有钱但弱鸡”。两边为了抢地盘,从宋太宗那会儿就开始干架,打打停停折腾了二十多年。

关键矛盾在哪儿?燕云十六州!这块地原本是中原王朝的,后来被后晋皇帝石敬瑭“送”给了辽国。宋朝一直想拿回来,但辽国死活不撒手。到了1004年,辽国突然搞了个大动作——萧太后带着儿子辽圣宗,率20万大军南下,直扑宋朝腹地。

这时候的宋朝皇帝是宋真宗,听说辽军打过来了,腿肚子都哆嗦。大臣们分两派:跑路派(建议迁都)和主战派(必须硬刚)。这时候有个狠人站了出来——宰相寇准。他一把揪住想逃跑的宋真宗,吼了一句:“陛下要是跑,大宋就完犊子了!

常州之战:皇帝被“绑架”上战场

辽军一路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(今河南濮阳),隔着河就能看见宋朝都城开封。宋真宗被寇准连哄带吓,硬着头皮去了前线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州之战(注意!不是“常州”,课本上容易写错别字)。

到了澶州城,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:皇帝往城墙上一站,宋朝士兵瞬间打了鸡血,高呼万岁,士气爆棚。恰好这时候,宋军用床弩(一种巨型弓箭)射死了辽军先锋萧挞凛。辽军一看主帅挂了,心里直发虚,萧太后也怂了——这仗还怎么打?

但问题来了:辽军虽然损兵折将,但主力还在;宋军虽然士气高涨,但真宗压根不想玩命。两边一合计:算了,谈和吧!

澶渊之盟: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?

谈判过程那叫一个磨叽。辽国开口就要“关南之地”(就是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),宋朝咬死不放。最后双方各退一步,签了个《澶渊之盟》。条款很简单:

  • 宋朝每年给辽国“岁币”银10万两、绢20万匹
  • 两国结为兄弟,宋真宗管萧太后叫婶婶(辈分不能乱)
  • 开放边境贸易,谁也别打谁
  •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骂街:宋朝这不是认怂吗? 每年白送钱,脸都不要了?但换个角度想:

    1. 打仗更烧钱——宋辽战争打了25年,军费开支是岁币的几十倍;

    2. 和平换发展——之后120年没大战,宋朝经济直接起飞;

    3. 贸易赚回来——宋朝卖茶叶瓷器,辽国的钱又流回自己口袋。

    自问自答:新手最困惑的3个问题

    Q1:辽国都快打到开封了,为啥不灭掉宋朝?

    A:辽国心里门儿清——他们擅长骑兵野战,但攻城技术拉胯。就算真打下开封,也守不住中原。更何况宋朝南方还有大片土地,耗下去辽国血亏。

    Q2:寇准这么牛,后来咋混得那么惨?

    A:这就是职场真相啊!寇准逼老板上前线,虽然赢了,但把真宗吓出心理阴影。后来真宗宠信奸臣丁谓,找个借口就把寇准贬到海南晒盐去了……

    Q3:岁币算不算“不平等条约”?

    A:看你怎么定义“平等”。宋朝觉得这是“赏赐”,辽国觉得这是“进贡”。面子上各自找补,里子实惠才是真的。比起打仗死几万人,花小钱买平安不寒碜。

    小编观点

    有人说澶渊之盟是宋朝的耻辱,但说实话——能屈能伸才是生存之道。要是宋朝头铁死磕,可能提前100年就被灭国了。再说了,用今天的奶茶钱(岁币)换百年和平,这买卖搁你你做不做?